yabo官网在10.5小时内,将一张园林施工图纸变成一座20平方米的真实园林,景墙、椅凳、水池、植被、景观灯……一个都不能少。这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建筑专业学生陈翔宇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近日,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园林景观设计项目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来自全国56家职业院校的224名选手正在赛场上挥汗如雨、争分夺秒。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园林景观设计的国赛,第一次增加了“施工”的要求。而以往,大赛只考察选手的“图纸设计”能力。
现在,比赛的规定是,每个参赛队由4人组成,主办方会提供20平方米的设计图纸,两名队员根据这张图纸,在3.5小时内完成1980平方米的庭院景观设计,另外两人则根据20平方米图纸进行实地施工。
陈翔宇和园林设计专业“队友”毛沛东在此次大赛中担当建造园林的重任,两名女生则负责庭院设计。10.5小时,两人累得“虚脱”。他们不仅在10小时内完成了所有项目的标准施工,还留下半个小时打扫清理“战场”,最终获得该赛项一等奖。
“我们在比赛中明确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陈翔宇说,全国各队参赛选手的看图施工水平都很强,但最后比的是,对细节的注重、对整体效果的把控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才是制胜的关键”。
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刘玉华来说,今年比赛的压力比以往更大。“以往这一赛项只要求选手利用制图软件进行平面设计,今年新增了实际施工环节,对选手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去年5月,刘玉华第一次知道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园艺赛项时彻底“懵了”。因为世赛更多考查的是“施工能力”。他们派出学生参赛,遗憾的是,最后未能代表国家“出战”。
但是,世赛的规则和标准吸引了她,为什么“景观设计+实际施工”这一比赛模式不能引入到国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刘玉华介绍,作为国赛农业类赛项的承办方,从去年10月开始,该校就准备方案,11月向教育部申报,专家们非常感兴趣,都认为比赛考察选手的综合操作能力,对技能精确度要求也非常高,可以引导全国园林景观设计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注重施工技能培养。
刘玉华说,这一环节的增加,是对接了世赛园艺赛项的规则和标准,是本次国赛的亮点,考察了选手们的综合职业素养,“他们得集测量员、木工、瓦工、水电、园林绿化等各项工种技能于一身。”
在实际施工的比拼中,每队选手获得同等量的砖块、砂石、水泥、木头等建筑原材料,且建筑工具及施工图纸也完全相同,但选手在总的设计框架下可以自由发挥,最终呈现出来的成品也是五花八门。同样是一堵景墙,有的选手砌得四平八稳,有的做了镂空处理,还有的体现出了凹凸效果。
比赛还重点考察了“精确度”。比如,考察景观的水平度和平整度,砌的花坛,铺路,完全平整,尺寸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标高误差不能超过两毫米。
“这个标准非常高,对接了世赛的评分标准,大大超过了国内标准。”刘玉华说,景观里的乔木种植,位置跟图纸误差不能超过3厘米,“听起来3厘米好像很多,但是乔木有粗细,实际上很难控制”。
当然,大赛不仅对选手的表现有结果性评判,还注重过程性的主观评价。刘玉华说,选手对建筑工具的运用是否熟练,能否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等,“如果选手在切割时没有佩戴护目镜、口罩、护膝等护具,就要扣除相应的分数,这也是对选手进行正确引导”。
为了更好地对接“世界标准”,该校也开始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将这些标准应用在该校课堂教学上。上学期的园林工程课,学校就把世赛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并按照世赛的标准进行打分。
“以前学生们在机房画图,还没下课就跑了。现在到了下课,晚上到了时间也不休息。小组之间互相打分,学生们把实训当成了比赛。”刘玉华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竞赛机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了园艺人才的培养质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郭海红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7月10日 10 版)
在10.5小时内,将一张园林施工图纸变成一座20平方米的真实园林,景墙、椅凳、水池、植被、景观灯……一个都不能少。这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建筑专业学生陈翔宇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近日,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园林景观设计项目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来自全国56家职业院校的224名选手正在赛场上挥汗如雨、争分夺秒。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园林景观设计的国赛,第一次增加了“施工”的要求。而以往,大赛只考察选手的“图纸设计”能力。
现在,比赛的规定是,每个参赛队由4人组成,主办方会提供20平方米的设计图纸,两名队员根据这张图纸,在3.5小时内完成1980平方米的庭院景观设计,另外两人则根据20平方米图纸进行实地施工。
陈翔宇和园林设计专业“队友”毛沛东在此次大赛中担当建造园林的重任,两名女生则负责庭院设计。10.5小时,两人累得“虚脱”。他们不仅在10小时内完成了所有项目的标准施工,还留下半个小时打扫清理“战场”,最终获得该赛项一等奖。
“我们在比赛中明确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陈翔宇说,全国各队参赛选手的看图施工水平都很强,但最后比的是,对细节的注重、对整体效果的把控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才是制胜的关键”。
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刘玉华来说,今年比赛的压力比以往更大。“以往这一赛项只要求选手利用制图软件进行平面设计,今年新增了实际施工环节,对选手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去年5月,刘玉华第一次知道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园艺赛项时彻底“懵了”。因为世赛更多考查的是“施工能力”。他们派出学生参赛,遗憾的是,最后未能代表国家“出战”。
但是,世赛的规则和标准吸引了她,为什么“景观设计+实际施工”这一比赛模式不能引入到国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刘玉华介绍,作为国赛农业类赛项的承办方,从去年10月开始,该校就准备方案,11月向教育部申报,专家们非常感兴趣,都认为比赛考察选手的综合操作能力,对技能精确度要求也非常高,可以引导全国园林景观设计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注重施工技能培养。
刘玉华说,这一环节的增加,是对接了世赛园艺赛项的规则和标准,是本次国赛的亮点,考察了选手们的综合职业素养,“他们得集测量员、木工、瓦工、水电、园林绿化等各项工种技能于一身。”
在实际施工的比拼中,每队选手获得同等量的砖块、砂石、水泥、木头等建筑原材料,且建筑工具及施工图纸也完全相同,但选手在总的设计框架下可以自由发挥,最终呈现出来的成品也是五花八门。同样是一堵景墙,有的选手砌得四平八稳,有的做了镂空处理,还有的体现出了凹凸效果。
比赛还重点考察了“精确度”。比如,考察景观的水平度和平整度,砌的花坛,铺路,完全平整,尺寸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标高误差不能超过两毫米。
“这个标准非常高,对接了世赛的评分标准,大大超过了国内标准。”刘玉华说,景观里的乔木种植,位置跟图纸误差不能超过3厘米,“听起来3厘米好像很多,但是乔木有粗细,实际上很难控制”。
当然,大赛不仅对选手的表现有结果性评判,还注重过程性的主观评价。刘玉华说,选手对建筑工具的运用是否熟练,能否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等,“如果选手在切割时没有佩戴护目镜、口罩、护膝等护具,就要扣除相应的分数,这也是对选手进行正确引导”。
为了更好地对接“世界标准”,该校也开始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将这些标准应用在该校课堂教学上。上学期的园林工程课,学校就把世赛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并按照世赛的标准进行打分。
“以前学生们在机房画图,还没下课就跑了。现在到了下课,晚上到了时间也不休息。小组之间互相打分,学生们把实训当成了比赛。”刘玉华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竞赛机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了园艺人才的培养质量。